今年第三季度,菏澤市人力資源市場共舉辦現場招聘會26場,其中 名企有約大型綜合招聘會3場,專場招聘會7場,固定招聘會13場。因正值就業高峰期,為了提升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成功率,搭建更為高效的洽談交流平臺,7、8月份菏澤市人力資源市場舉辦了2場面向高校畢業生的大型專場招聘會。9月,菏澤市開展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活動,9.22日舉辦了高校畢業生活動月專場招聘會
本季度累計進場各類招聘單位2005家次,提供崗位16040個,需求人數70175人;進場求職人才人次70834,達成初步就業意向21250人次,求人倍率(需求人數/有效求職人數)為0.99。
總體來看,本季度招聘崗位數量較上一季度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太明顯,市場需求仍然在低位徘徊;崗位數量由供過于求遞變為供不應求,并且呈現出持續走低的態勢,而求職人員數量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就業壓力增大。
一、經濟增速放緩導致部分行業面臨較為嚴峻的形勢,就業崗位供給缺乏持續動力,并有減少的趨勢。
日漸旺盛的就業需求,使得市場呈現出崗位供不應求的態勢,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求職者數量還有進一步增加的可能性,市場供求缺口會進一步擴大。
二、在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的影響下,第三產業仍然是貢獻就業崗位最多的中堅力量。
本季度三大產業崗位需求所占比重分別是1.1%、30.71%、68.19%,
在第三產業中,住宿餐飲業增幅最大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等比例位居重要地位。此外,崗位需求減少較多的幾個行業分別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房地產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
三、進入市場流動的高校畢業生數量在本季度達到峰值,但并未出現大規模的集中就業現象。
第三季度進入市場求職的高校畢業生數量是今年以來最多的,主要原因是不少本地生源高校畢業生回家就業,另一方面部分畢業生在經歷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考試之后,就業目標更加實際,把求職重點轉向人力資源市場。
從月度進場數量來看,呈倒三角型分布,7月份高校畢業生數量最多,總數為11128人,占求職總數的15.71%;8月份為6913人,占求職總數的9.76%;9月份為5744人,占求職總數的8.11%。
和往年相比,高校畢業生在求職群體中所占比重在逐年減少,出現這種狀況,主要原因有四點:一是求職渠道多樣化,成長生活在信息化時代的90后,對于網絡的依賴性更高,各大招聘網站成為他們擇業的重要方式之一。二是因為有家庭經濟的支持,不少大學生并不急于就業,而是希望能夠一步到位,找到一份滿意理想的工作。三是相當數量的畢業生缺乏對自身的清晰定位,不知道什么樣的工作適合自己,所以他們更傾向于做長期擇業的打算。四是當前就業崗位供小于求,企業對于求職者篩選的門檻提高,大多數企業更青睞有一定工作經驗和閱歷的求職者,所以應屆畢業生的就業選擇面變得狹窄,影響了他們到市場擇業的積極性。
四、再就業群體數量較上一季度有所增加,仍然是當前就業的主群體。
受經濟形勢影響,由于工作量不飽滿、企業工資發放不及時等原因,許多在職人員選擇了主動離職,重新進入市場尋找新的工作崗位,像制造業、建筑業、房地產業、餐飲業等都是流失員工比較多的行業。本季度再就業群體的數量占到了求職總人數的66.42%。
五、銷售類崗位市場需求持續旺盛,依然是招聘企業需求量最多的職位,但同時也是用工缺口最大的職位。
第三季度銷售/市場類職位有所增加 占崗位總數的67.42%,而需求排在第二位的服務業僅占崗位總數的17.31%。在產能過剩的形勢下,如何能更好地開拓市場,將產品成功轉化成資本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所以在“互聯網+”的帶動下,各種電子商務、網絡營銷平臺應運而生,相應帶動了企業對銷售類人才的需求。一般來說,這種崗位工作壓力較大,挑戰性較強,對于年輕人來說,多是被高薪所吸引,抱著嘗試的態度應聘的,而對于年齡較大的求職者來說,更愿意保守的選擇穩定的工作,所以銷售類崗位一直是用工缺口最大的職位。
另一方面,因此類崗位在市場中占有較大比重,導致了崗位同一性較強,這也是造成意向性成交量變小的一個原因。
六、經濟新形勢下,產業的升級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勢必會對行業從業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
當前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會淘汰掉落后產能企業和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行業。為了能在競爭中生存,招聘單位會更愿意選擇成熟型人才以及高技能型人才,對于低學歷求職群體來說,進行技能培訓是求職成功的保證。由于部分行業發展不景氣,不少專業性人才,選擇跨專業、跨行業就業,人才流失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而一旦形勢好轉經濟復蘇,或將面臨人才缺乏的困局。
調查發現,不少應往屆高校畢業生因所學專業就業困難,而選擇了跨專業就業,在機械設計與制造類、土木建筑類、機電類、生物制藥類等專業的求職畢業生中,這種現象較為普遍??鐚I就業,對于個人職業生涯發展來說,有利有弊,如果專業知識、專業素質都過硬,放棄專業有可能會犧牲個人未來在本專業領域內快速成長有所建樹的機會,機會成本較大,畢業生在擇業時應結合自身優勢,慎重選擇。